追随语言的一生

语言、翻译与人生,这三个看似平平常常的词语,在彭萍老师的身上却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她的朋友评价她:“用一辈子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而这件事,就是追随语言。
▶ ▶ ▶

九月十七日下午四点半,讲座准时开始了,彭萍老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全体大一新生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讲座的标题为“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她说她特意把这两个词的通常顺序调了过来,因为人要先有德。“做一个不说谎话的人”、“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这是她的人生体悟和处事原则。谈起自己的奋斗史,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我做翻译。”这几乎成了她许多被认为优秀之处的原因。一边兼职翻译,一边读研读博,“一个人不要停止奋斗”。她说:“当初是为了赚钱,后来是要丰富我的教学材料。”这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走进大学,就是进入了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高昂着理想,却不得不碰触冰冷的现实。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但要尽可能的让现实服务与理想,,每个人高昂着理想。正如她所引用的孟子的话:“万物皆备于我。”

面对环境中对外语专业的误解和疑惑,她这样回答:“外语是技能,更是一扇门。”这扇门就是知识的门。借助语言,借助不同的语言,人们就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更多的知识。
她重视外语和母语的关系,她相信“中文是一辈子的事”。“不要认为你学了外语,就把外语放在母语之前,不要偏颇,至少要找到一种平衡。”她还提醒我们,“在提高外语水平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提高中文的水平和素养。”翻译为语言间的交流开启了一道多彩的门。彭老师是翻译的耕耘者也是收获者,翻译不仅丰富了她的教学素材和语料,在从事中华文化外译中更让她的心中充满了一种家国情怀。
用一生追随语言,壮美的七个字、奋斗的七个字,也是成长的七个字。外国语学院的大一新生们也即将开启属于自己的语言生涯,也将把外国语言专业融汇到自己的生命当中。在亲历中实践,在困顿中立德,在压力中自强,在生活的大道上走出对语言的坚定和对善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