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为践行总书记要求,贯彻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北京市委市 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京发 〔2018) 12号)要求,提高我校英语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经研究,拟于2021年开展第四届“外教社杯”北京高校学生 跨文化能力大赛。现将大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指导思想
通过创建赛事平台提高高校英语教与学的实效性,推动英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发展与完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赛营造跨文化学习氛围,构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跨文化学习大环境,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的需求。
二、报名安排
(一) 初赛:2021年9月,各校组队,每队三人,由学生自行组队;
(二) 报名:10月10日前参赛团队完成在线提交报名信息,同时将录制的视频发至邮箱lizs@cass.org.cn。
在线报名:

(三) 10月各校参赛队师生培训并抽签复赛顺序(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 10月22日前各校向大赛组委会提交复赛选题;
(五) 复赛和决赛:2021年10月30日-31日(具体时间 地点另行通知);
四、 参赛对象
(一)我校在读本科生(含留学生),不限专业和年级。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参赛选手除外。
(二) 学校组队参加,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队参赛,不允许跨校组队。学生选手3名,指导教师不超过2名。
(三) 外国语学院负责组织本校赛事选拔。大赛以学校为单位报名。
五、赛制安排
(一) 初赛
1. 初赛形式:提交视频作品,形式不限。选手结合自己的跨文化交际体验, 讲述自己的跨文化故事。也可根据复赛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分享个人在跨文化视角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历与经验。
2. 初赛选拔:学校根据初赛排名,推荐一组参加复赛。
(二) 复赛
1. 复赛形式:
1) 复赛包括:案例展示、案例分析和评委提问三个环节。 案例由各校自主开发,在赛前规定时间内提交给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各组选手根据案例进行表演展示,展现跨文化冲突,并对案例进行跨文化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方案。
2) 每组选手表演展示和案例分析时间共10分钟,回答评委提问5分钟,一个问题基于案例,另一个为开放式问题。
3) 复赛选手的出场顺序赛前抽签决定。
2. 晋级比例:设置淘汰率,按分数排名,取前10名进入决赛。
(三) 决赛
1.决赛包括知识问答、情境述评、评委提问、讲述中国故事四个环节。知识问答为客观题,现场作答,当场计分。内容涉及世界文化知识(包括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等。情境述评环节由大赛组委会指定视频,由各组 选手随机抽取。选手在规定时间内(30分钟)观看并准备后,团 队成员集体上场,对视频情境进行跨文化解读和分析。述评结束后回答评委提问。基于给定情景讲述中国故事。
2.每组选手知识问答3分钟(一名团队成员答题),情境述评时间8分钟,回答评委提问2分钟(一名团队成员回答)。 讲述中国故事2分钟(一名团队成员回答)。
六、复决赛评分原则
大赛考察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和跨文化语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世界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跨 文化情感态度以及跨文化交际策略四个方面。复赛和决赛的评分主要依据以下三个维度和五个视角:
(一)三个维度
1. 内容维度,学生是否能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是否能准确把握不同的角色,清楚地梳理出不同案例中所涉及到 的跨文化知识和概念,发现案例中跨文化冲突、误解和问题的根源,抓住分析问题的切入点;
2. 效用维度,即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涉及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知识层面包括背景分析和成因分析等;技术层面包
括如何运用跨文化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的方案及实施步骤是否有效;
3. 呈现维度,即综合素质展现,现场演示与口才、感染力、临场应变能力等。
(二)五个视角
1. 是否具有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2. 是否具有跨文化情感与态度;
3. 是否掌握并运用了跨文化基本理论和视角;
4. 是否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5. 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如复赛自选案列的创新性)。
七、 奖项设置
大赛设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若干。另设最佳团队奖、最佳风釆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特等奖获得者将于12月份前往上海参加全国总决赛。
外国语学院
2021年9月27日